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榜,泉州府三位才子同年登第:晋江县的陈琛(号紫峰,1477—1545年)、同安县的林希元(号次崖,1481—1565年)和惠安县的张岳(号净峰,1492—1553年)。
三人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常聚一起探讨程朱理学,才华横溢,性格疏狂,时人谓之“泉州三狂”。
三人之中,林希元的际遇比较坎坷。他家世贫寒,自学成才,个性狷介,官场不如意。但上天赋予他高寿,加上勤奋著述,也卓然成家。
【资料图】
在晚明同安进士蔡献臣看来,林希元的主要成就是立言,其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易经存疑》和《四书存疑》,在泉州理学谱系中占有重要一席,堪称不朽。
近年来,林希元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不是因为他的理学,而是因为他“通番”——他是最早参与中西海上贸易的知名人士之一。从这个角度看,他的生平更传奇,其“狂放”程度也远远超过了陈琛和张岳。
今天,就跟随晚报君
一起了解林希元的“狂放”一生
林希元的家世
林希元(1481—1565),字茂贞,号次崖,幼名峦,明代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翔凤里十三都麝浦山(今厦门市翔安区凤翔街道垵山社区山头村)人。
林希元的父亲名叫林应彬,精通地理、阴阳、术数等,重视教育。林希元为其第三子,六岁开蒙。
林希元的母亲叫郑瑞娘,翔凤里十五都大嶝田墘村(今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社区)郑乾之女,聪慧贤德,气度过人,人称“女丈夫”。
林希元14岁时,母亲郑氏去世;19岁时,父亲林应彬去世。《林希元家谱》称,因为与继母赵氏和异母兄弟不和,林希元与弟弟林椿“飘零于外”。
林希元21岁时,考取了同安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此后他移居到同安凤山废寺天兴寺(寺庙现有保存)旧佛舍,一边设塾授徒,一边苦读,继续参加科举。
在36岁那年,他终于考中举人,次年(公元1517年)联捷进士。
官职不高
却被誉为“理学名宦”
林希元是明代理学家。在厦门,凡提到林希元,必称“理学名宦”。
厦门著名文史专家何丙仲先生说:“林希元是著名理学家,这是没问题的。但是他做的官都不大,说‘名宦’,是后人夸大了。”
1517年,37岁的林希元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在南京担任大理寺左评事(正七品)多年,最有名的是写了几篇奏疏,如《新政八要》。
1523年夏升南京大理寺右寺正(正六品);但同年就被贬为凤阳府泗州通判(正六品)。他在泗州干了一年,主持赈灾,上《荒政丛言》。1524年7月告病回乡。
1528年4月任南京大理寺寺副(从六品),同年夏升广东按察司佥事(正五品)。1530年升南京大理寺右寺丞(正五品)。1535年因得罪权臣夏言,贬谪到广东廉州府任钦州知州(正七品)。1540年任广东按察司佥事分巡海北兼管珠池兵备(正五品)。1541年被罢官回乡。
林希元在官场20多年,起起落落,从正七品升到正五品,级别相当于泉州同知,连泉州知府(正四品)都不如。最后被罢官还乡,后来更削籍为民。
安南之乱
“尊相无封侯之骨”
林希元之所以被罢官
是因为他在钦州知州任上
呼吁对安南的莫登庸主战
安南国(今越南)紧邻钦州。历史上,从秦代开始到唐末,越南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五代时吴权割据安南,才独立出去。明成祖一度收复安南,设置郡县,但20多年后明宣宗弃置,安南又变成中国的藩属国。
林希元任钦州知州时,安南国黎朝内乱,权臣莫登庸政变,建立莫朝。明廷有两派观点:一派主战,派大军入安南,诛杀乱臣贼子莫登庸;一派主抚,不管安南内斗,只要莫登庸向大明称臣就行。
林希元希望收复安南,变成中国的郡县,是强烈的主战派,屡次上书朝廷献计征讨莫登庸。此时,他的顶头上司廉州知府,是他的同乡好友、惠安人张岳。但张岳是主抚派,反对劳师远征。他写信告诫林希元说:“钦州非用武之地,尊相无封侯之骨。”两人多年的友谊因此生隙。
此事的结果是,莫登庸等向明廷投降称臣,主抚派得胜。失势的林希元被罢官,嘉靖皇帝谕示:“特与闲住。”
献书朝廷
“褫其冠带为民”
1541年,林希元回乡,这年他61岁。直到85岁去世,他的晚年生活漫长而多彩。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建房。1548年他写了篇《凤山得地记》,叙述自己在同安县城城东凤山得地建房的经过,无非是哭穷,说到处借钱,历时20多年还没钱完工:“嗟乎,予登第三十一年,居官二十一年,一第之营,至二十三年而未就。”林希元的凤山故居现已不存。
按他自述,林希元无疑是个清官,晚年穷困潦倒,连一栋房屋都没建完。
晚年的林希元,来往于新建的凤山府第与老家山头村。山头村东面狮仔山上,有座“艮斋”,据说是他的读书处。
山头村东面狮仔山上的艮斋,相传为林希元读书处。
他十分自负,1550年自荐所著的《四书存疑》《易经存疑》和《更正大学经传定本》,请求朝廷刊布天下,“使学宫以是造士、科举以是命题”。
然而他的《更正大学经传定本》乃复《大学》古本说,与朱熹所定之《大学经传》有抵牾之处,朝廷将其列为禁书。《明世宗实录》卷三称:“焚其书,下巡按问,褫(chǐ,剥夺)其冠带为民。”原来,林希元只是被罢官,这一回,更被削去官籍,沦为平民百姓。
明代官员退休没有俸禄,但有官籍者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削籍为民是很重的处罚,意味着林希元家也要服役和纳税,生活更艰难了。
以渡船为名走私
“通番通贼”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嘉靖年间,葡萄牙人来到我国东南沿海,与当地海商从事走私贸易。明廷派朱纨任浙闽提督,厉行海禁,先后捣毁了浙江双屿、福建浯屿等走私据点。
朱纨认为,走私难以禁绝,是因为当地官绅豪族也参与了牟利。在《甓余杂集》中,朱纨多处点名指控同安进士许福、林希元通贼通番。
林希元有自己的观点,主张开放海禁。他的老家山头村,紧邻刘五店港,与漳州月港(今漳州龙海区海澄镇)、吴灌(今厦门海沧区吴冠村)也不远。为了谋利,作为同安著名官绅,他以渡船的名义建造几艘大船,租给别人走私是可能的。这是林希元晚年生活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从历史的角度看,林希元或许是对的。但无论如何,海上走私行为违反了明朝的法令。所以林希元在《与翁见愚别驾书》中提到此事时,否认得干干净净:“而朱秋崖(朱纨)又诬元以渡船载番货,元益无可言之路矣。”通番的罪名,没人承受得起。
公平对待外国人
“佛郎机未尝为盗”
中国读书人素来重视“夷夏之辨”,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明人笔下的佛郎机(葡萄牙人)、倭寇,无不被妖魔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读《林次崖先生文集》,可以发现林希元是罕见的开通人士。
他在《与翁见愚别驾书》中表示:夷狄如果侵略中国,杀害人民,掠夺财富,就像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越南人,福建的山贼和海盗,那一定要出兵剿灭。如果夷狄只是与我国人民做生意,犹如西北的茶马贸易,广东进口药材和香料,就不应该禁止。
他接着指出:如今佛郎机带着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货物来与边民交易,价格公道;他们向我国边民购买米、面、猪、鸡等生活品,价格反倒贵几倍,所以老百姓乐意与他们做生意。因为海上盗匪猖獗,他们担心受到连累,还主动剿灭了林剪等多个海盗势力。
从这封信可知,林希元对葡萄牙人的行为十分了解,并赞同通商,主张公平对待外国人。显然,他很可能直接与葡萄牙人打过交道。朱纨指控他“通番”,并非空穴来风。
一个程朱理学传人,在闭关锁国的年代,能够公平对待来华贸易的外国人,堪称空谷足音。儒家一向重农轻商,他主张向外开放,发展海洋贸易,今天看也是一种进步的观点。
林希元成为“祖佛”
在民间,林希元已经被神化,各种传说广为流传。
林希元还活着时,钦州百姓就为林希元建了生祠,春秋祭祀。林希元有《得钦州生祠春祭文有述》记述其事。
《同安县志》记载,同安士民请命福建代巡按白贲为其建“文宗廷尉”牌坊。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同安县在文庙右边建专祠纪念林希元,称“林公祠”,现为林希元博物馆。
同安孔庙内的林希元祠堂,又称林公祠。
在林希元故里翔安山头,林氏族裔将其尊为“祖佛”,配享家庙奉祀,俗称“俺祖”;又将家庙堂号命为“理学堂”,每逢林希元诞日,都举行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
随着林姓宗裔向台湾、东南亚地区迁移,林希元信仰扩散到海内外,被称为“俺祖”“理学祖”“圣贤祖”“存疑祖”“希元祖”等。
在有些地区,林希元的信仰逐渐扩大到其他姓氏。例如台湾彰化县王功的林希元祖庙,已经转变为地方公庙,“俺祖”成为当地著名的守护神,信众不分姓氏都一起参与庙事的管理和祭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