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讯息:人类的足迹
时间:2023-07-06 07:26:54    来源:证券时报网

(原标题:人类的足迹)

【郑哥说书】

《3000年人类迁移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全球人口流动的轨迹,并分别介绍了近代和当代人口流动,分专题介绍了有关国际移民现状问题和各种争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郑磊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这是近代认识。在久远的蛮荒时代,人类最先在非洲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直到20万年以前,在其他大陆上,还不存在被称作现代智人的人类。这是考古学和基因学目前的研究结论。如今各种肤色、毛发的人群遍及地球各个角落,这是最近6万年人类不断走出非洲,向各地迁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基因改变的是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乃至出现了民族和国家,人为划定了种群边界,人类的自然移动也被称作“移民”。研究国际移民文化和影响的杰出学者罗宾·科恩教授新著《3000年人类迁移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全球人口流动的轨迹,并分别介绍了近代和当代人口流动,分专题介绍了有关国际移民现状问题和各种争议。全书配有200多幅彩色图片,引用了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可视化研究数据,包含了游牧、战争、商贸、探险、跨国务工、留学等各种迁移类型,汇集了这个领域难得一见的重要文献资料。

狩猎、采集、游牧、躲避灾害是导致古人类不断迁移的主要动因。游牧是最早出现的生活方式,作者考证现在全球仍然有3000多万人以这种形态生存,一部分时间游牧,一部分时间从事定居农业生产的半游牧民族大约有300万人,他们被称作罗姆人或吉普赛人,仍生活在中欧和东欧地区。在南美洲、非洲、太平洋、印度洋一些少有人至的地方,仍居住着完全依靠采集、狩猎的“原始”族群。有经济学家研究过,发现这种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要比农牧生活更悠闲,只要族群数量不太大,人们似乎很喜欢这种有大量空闲时间的生活。这就引出了一个悖论,既然从事农业的劳动强度更高,为什么人类大部分在很久以前就毅然决然地开始承担这些生活重担。客观讲,人类因此进入了文明程度更高,社会财富更多的阶段,而且只有农业才能让人类实现大规模繁衍,这可能就是放弃和获取之间的自然选择。

随着农业的发展,游牧族群和定居人群之间的冲突增多了,主要原因还是来自环境和生存压力。采集渔猎游牧族群在遭遇恶劣气候变化时,不得不向更容易生存的地区移动,或者抢夺定居人群储存的食物,从族群争斗逐步演化为各种规模的战争。还有第三种常见的生存形态是经商,商人既不靠采集渔猎和游牧,一般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只是将一地的货物贩运到另一地销售,获得中间提成,就能维持自己的生计。书中有一幅欧亚大陆商业贸易路线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丝绸之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吊诡的是,常被人们贬低的蒙元帝国,从维护东西方商路和文化交流角度看,却有值得称道之处。成吉思汗、忽必烈打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之前被地方割据势力拦截的商路,在元朝军队的护卫下重新开放,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商贸和文化交流。来自各国的各色商人聚集在元大都的情形,重现了盛唐一幕。这个欧亚商业网络初起于秦汉,至今已经两千多年,在所经之处留下的文化印迹如草线蛇灰,在人类历史上若隐若现、伏脉千万里。

书中也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劳务输出带来的迁移,从非洲黑奴贩卖、华人劳工到印度契约劳工、被流放到澳洲的囚犯、爱尔兰“大饥荒”移民和南非矿工,这是工业时代人口迁移的一个主要形式。每个主题都简明扼要介绍了历史变迁、现状,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线索。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重要历史原因和事件造成的移民问题,如犹太人重新建国,苏联解体后的移民潮,印度独立之后的分治,这些资料如非作者专章论述,很难看到如此完整和系统的总结。

这本书篇幅不算很大,却覆盖了3000年时间跨度,如果没有精深的专业修养,很难驾驭这样复杂的命题。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没有对信息网络时代的人类迁移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人类迁移的特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商品和文化层面的交流已经不再以物理移动为主要途径。现在无需用脚丈量土地,走遍千山万水,尽管现代交通工具也非常便捷,人们借助互联网就能够劳务跨境移动,而数字化的商品或服务也可以借助这张无形之网,在瞬间完成交付,为人类迁移加了一个新的注脚。

(作者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