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大会|忙碌的“中国身影”,受关注的“中国方案”
2023-05-27 14:07:37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后,连日来,不同肤色、不同体形、不同穿衣风格的各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穿梭,彼此不认识不要紧,一声招呼之后,健康就是共同的话题。在会场内外,中国代表团成员经常能“邂逅”各种迎面而来的热情问候,回答并尽可能详细讲解有关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提问。明媚的阳光、自信的笑容以及彼此有力的握手,成了万国宫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代表团带着诚意而来,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身的经验,并带来了促进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中国方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国际舞台自信展示成绩

“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建设”是本次世卫大会关注的重要议题。各国代表好奇,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如何解题?

在公开发言、会后交流场合,面对频繁的提问,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并全面实施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中国坚持预防为主、医防结合,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在国际舞台自信展示成绩,推动各国代表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多个领域实施专项行动,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防治政策体系;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地方政府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推动多部门协作,完善防控措施,全面提升防控成效;不断完善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等慢性病相关监测体系,全面监测国家重大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状况和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完善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在国家和省、市、县层面全面实施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慢阻肺高危筛查和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降幅达17.3%

“有条件的国家应积极开展针对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四项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重大慢性疾病的二级、三级预防。这些举措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中国一直支持和践行,并将继续做出更大努力,也愿意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可借鉴方案。”郭燕红表示,赞同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开展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包括肥胖防控,加强健康体重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将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和效果的循证评估及经验推广。

基于经验提出创新服务建议

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健康目标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已经成为各国卫生改革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全民健康覆盖对构建社会安全网、提升社会公平性、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参与了全民健康覆盖相关议题的讨论。“主要内容涉及调整卫生系统方向,将初级卫生保健作为全民健康覆盖的坚实基础,以及筹备联合国大会全民健康覆盖高级别会议。”庄宁表示,中国政府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投入机制,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卫生筹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在促进全民健康覆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些成绩可以总结为: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总额从2012年的6938.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8732.0亿元;不断加大卫生筹资力度,全力推进本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政府卫生支出从2012年的843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0676亿元,2022年1—10月政府卫生支出达到175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应用数字技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实现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

相关数字,在会场内外引发各国代表的关注和讨论。“我们认为医疗卫生资源扩容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短期内资源无法快速增加的前提下,建议各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相互交流讨论中,庄宁提出,在促进世界各国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应发挥其专业优势,为成员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调整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内容、服务优先对象、医疗资源分配方式等,提供相应科学证据和循证实践,确保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提供。

面对共同威胁呼吁增强协作

在有关患者安全、健康福祉等相关议题的讨论会上,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了中国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成效。来自中国的做法引发了各国代表的强烈兴趣。

李大川介绍,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微生物耐药治理工作,在国家层面建立了涉及人类卫生、动物卫生、生态环境、科技等多部门的协作机制,是全球最早发布和实施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多年来,已经完善了医疗卫生、药品管理、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了抗微生物药物管理的长效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健全了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和耐药监测体系,开展了多次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政府、行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中国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耐药控制总体呈现良好态势,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积极成果。2022年,中国十几个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二个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将预防感染性疾病、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作为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微生物耐药防控工作力度。

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对人类、动植物、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若不妥善采取行动,死亡人数可能将大幅增长,导致公共卫生成本高企,大批民众陷入贫困,其中低收入国家所受冲击将尤为严重。对此,李大川呼吁,增强全球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全球性、地区性合作机制,健全人类卫生、动物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层面领导和协调,促进微生物耐药治理各领域工作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愿意在耐药防控策略、技术标准制订、监测体系构建、新药新技术研发转化等方面与各相关国际组织、各国开展充分合作,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坚定维护多边治理体系

各国的卫生体系、监管能力、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水平是全球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基础。当前全球跨境传播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远未形成,需要世界卫生组织的各成员国朝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目标,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维护和促进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愿意继续在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为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行动提供必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应协调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转让、合作援助等措施,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大流行的处置能力和相关生产能力。”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疾控局应急处置司司长胡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突发卫生事件防范、应对和抵御方面的作用,加大筹资力度,发挥协调治理的功能,确保科学应对处置全球突发卫生事件。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在推动制定《大流行条约》。对此,胡光认为,《大流行条约》的制定应基于尊重成员国主权和相关权利、坚定维护多边治理体系、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聚焦实际需求等基本原则,聚焦发展中国家在大流行预防、准备和应对中的实际需求,体现公平、团结、协商一致和包容性。

“呼吁各方朝着一致方向努力,统筹考虑愿景诉求和现实差距,秉持更为灵活和有效的对话机制,寻求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避免分裂和互相指责。”胡光强调,在此前召开的多次会议中,中方支持建立世界卫生组织病原体获取和惠益分享(PABS)机制,希望在后续条约制定中,确保相关条款在符合成员国国内法的基础上与现行国际法、相关协议保持协调一致,并更加注重保护提供样本资源国(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投入更多大流行疫苗或其他大流行相关产品。

责编:毛圆圆

主编:邱越

校对:呼梦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