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如何重塑“万亿京东”?_天天资讯
2023-04-11 19:55:22    钛媒体APP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新回到前台的刘强东马不停蹄,开始重塑京东,他一边重拾京东的低价和物流两大武器,一边分拆上市扩充资本版图。除此之外,他还会有哪些大招?


【资料图】

重新回到前台的刘强东马不停蹄,他似乎要把“失去的三年”抢回来。

4月7日,京东宣布,为了更好地提升消费者购物的物流体验,简化商家的操作流程,细化商家的发货考核标准,将对承诺时效(Promise)功能进行升级。

升级后,京东第三方商家商品须在消费者下单后48小时内发货,而且要向消费者展示商品/订单的发货及送预计送达时效;京东自营商品在消费者下单后须在24小时内完成发货。

4月6日,京东宣布推出新业务“云仓达”,旨在提供全城送、半日达等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物流配送体验。

物流和低价是京东过去制胜的关键。如今,刘强东再次拿起这两大武器。今年初,他一手发起价格战,试图用百亿补贴重塑京东的低价心智。

除了改造电商业务,刘强东也在梳理京东的业务版图,他随手就拎出两块去冲IPO。3月30日,京东旗下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在港交所披露上市招股书。

如果一切顺利,京东系上市公司将达到7家。如果再算上去年底传闻重启IPO的京东科技,刘强东将集齐8家上市公司。在国内互联网大佬中,能达到这个数量的屈指可数。

随着京东资本版图扩大,京东的“万亿时代”真正到来——净收入和市值均过万亿。

1998年,25岁的刘强东在北京中关村起步,创办京东。从0到万亿,期间是长达25年的奋斗史。

在创业的第25年,知天命的年纪,刘强东重新回归。今天,“万亿京东”有了更多的资源,但也错失了一些机会,面临着更复杂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挑战。

除了百亿补贴、分拆上市,提升物流体验,刘强东对京东的“重塑计划”里还有什么大招?

京东基本盘:如何重拾增长?

什么叫“万亿京东”?

早在2016年初,刘强东就给出过定义。他说,有两个硬性指标都必须达到才能称之为“万亿京东”,一是集团净收入超过10000亿人民币,二是集团的市值超过10000亿人民币。

2015年财年,京东净收入1813亿元,同比增长58%;当年京东市值最高超过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00亿元)。

2022财年,京东集团净营收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达到10462亿元。

2021年2月,京东集团市值触及历史高点,首次破1600亿美元,也就是超过了10000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同花顺问财

目前,京东集团市值已经来到近三年低点。截至4月6日美股收盘,京东集团市值为639.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95亿元)。同期拼多多的市值是910.74亿美元,超出京东270多亿美元。

这背后,营收占比最大的“京东零售”增长乏力是京东集团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2022年,京东净收入10462亿元,同比增幅降至10%以下,为9.9%。

尤其是京东零售的基本盘——自营零售,2022年连续三个季度增速不及预期,也逊于行业大盘的表现。

京东零售增速放缓,有来自同行的竞争,包括拼多多及电商新秀抖音电商的分食。但京东管理层认为,京东零售增速放缓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逐渐失去了价格优势。

所以,刘强东一开年就祭出价格战,要用百亿补贴重新拿回低价标签。

今天,物流配送在内的消费体验也成为电商平台比拼的核心要素。比如,日前天猫超市在杭州正式启动半日达,快递包裹从之前的次日达提速为半日达。到今年底,天猫超市半日达将覆盖全国20个城市。

当消费需求不足,电商平台间的内卷不可避免。

除了京东,阿里也将“价格力”作为今年淘宝天猫的五大战略之一,目前已接连推出“五星价格力”、“99特卖频道”等举措。4月6日,拼多多宣布投入10亿,正式上线“百亿补贴数码家电消费季”,对包括手机数码、大小家电等进行补贴。

当天天低价成为行业常态,价格战就变成了一种防守。京东要靠价格战从对手那里抢到增量并不容易。

要重塑京东,仅靠百亿补贴和优化物流配送体验是不够的。

分拆上市背后

相比其它互联网巨头,京东率先开启了“化整为零”、分拆上市的进程。

2014年5月,京东登陆纳斯达克,刘强东收获第一家上市公司。2020年,京东集团在香港二次上市,达达在美上市,京东健康在香港上市。2021年,京东物流登陆港交所。

粗略算来,9年时间,京东系已经有了5家上市公司(包括2022年收购的德邦物流)。

随着京东产发、京东工业和京东科技IPO逐渐提上日程,京东系的资本版图将进一步扩大至8家上市公司。

京东集团为什么要分拆子业务独立上市?

这不是刘强东忽然才有的想法。2016年1月,在京东集团年会上,刘强东就提到:未来三到五年,除了集团在美国上市之外,我们希望打造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

他称,独立子公司独立上市的核心就是希望能够重新激活团队,能够给团队更多的自主权,把绑在各个部门每个同事身上各种各样的绳索都打破。

京东金融(去年1月更名为京东科技)曾是京东集团之后最有条件上市的独立子公司。但随着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这块业务的IPO一再延期。加上2018年刘强东遭遇“明州事件”,都导致京东系分拆上市较原计划有所推迟。

分拆上市不只是激励团队,它还有助于让各个独立业务板块的价值更加凸显,向外界呈现一个业务更多元、更立体的京东集团。

大约从2018年起,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发力ToB业务,并将之视为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船票,新增长的希望。

2018年,京东也全面开启从“零售”向“零售+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的战略转型。随着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冲刺IPO,京东的ToB版图逐渐浮出水面。

目前京东集团财报中,京东物流、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是ToB版图的主要构成部分。他们都围绕“供应链”开展业务,都旨在用数智化的技术和服务提升客户和产业的效率。

目前,他们在京东集团整个营收中占比不大,但相比京东零售,增长强劲。

京东物流是京东集团第二大收入来源,也是京东集团目前收入规模最大的ToB业务。2022年,京东物流营收1374.02亿元,在京东集团总营收中占比13.1%。

京东工业2022年营收141亿元,在京东集团总营收中占仅为1.35%。京东产发去年营收23亿元,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也非常小,只有0.2%。

总得来看,目前三大ToB业务在京东集团总营收中占比只有14.7%。但在营收增速上都明显高于京东零售业务,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京东增长的希望。

过去三年,京东工业的营收分别达到:68亿元、103亿元和14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4.2%。京东产发在2021和2022年分别实现37.2%和190.3%的增长。

2021年Q1起,京东物流在京东集团财报中单独披露财务数据,其增速也明显高于京东集团。2019—2022年,京东物流最低增速31.2%,2020年甚至高达47.2%。同期,京东集团的增速均低于30%,2022年低至9.9%。

但此前,京东工业被放在了京东财报的“京东零售”板块;京东产发则与京喜、海外业务和技术创新一起放在了“新业务”中。单独披露招股书前,外界看不到这两块业务的增长情况。

不仅如此,单独披露后,外界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ToB业务的发展潜力。

以京东工业为例,它聚焦工业供应链领域,致力于为工业客户提供跨场景、跨品类的全面工业品以及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助力客户实现供应链全链路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

在中国,它面对的是全球最大的工业供应链市场。2017年-2022年,中国工业供应链市场规模从7.7万亿元增长至10.5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6.4%。预计2022-2027年将以4.7%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至13.2万亿元。

目前,京东工业在中国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市场是最大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在MRO采购服务市场排名第一。

未竟之事:国际化、技术化

如果说,过去10年来刘强东有什么孜孜追求而迄今未竟之事,那一定包括国际化和技术化。

早在2014年1月举办的京东集团年会上,刘强东就说过,他心里还有最后一个梦,这个梦实现了他也该退休回家抱孙子了。这个梦就是国际化。

4个月后,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刘强东在内部信中再次强调——未来10年,京东要坚定国际化战略,做成一家让世界尊敬的流通企业。

自2015年开始,京东一直在探索国际化,并投入了大量心血,但总是求而不得,收获寥寥。

京东在东南亚做了诸多布局,包括2015年与当地合作伙伴合资成立京东印尼站(JD.ID);2017年推出海外市场免邮服务;2018年与泰国最大零售集团CentralGroup合资成立京东泰国(JD Central)。2018-2019年,京东还多次投资越南电商平台Tiki,成为Tiki第一大股东。

刘强东曾说,“希望京东在东南亚像在中国一样成功。”8年过去了,刘强东的希望还是落空了。

在亏损了8年后,京东在2023年初宣布将关停其在泰国和印尼的服务。在欧洲,京东也将只保留荷兰的部分业务。

国际业务这些年为京东贡献的营收也很有限。2022财年,京东集团“新业务”(含京东产发、京喜、国际化等)共实现营收217.8亿元,在集团总营收中占比仅2.3%。

阿里国际商务板块去年营收650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7.5%;国际商务增速在集团各业务中排名居前,亏损也在收窄。

Tiktok电商业务在全球增长生猛,据媒体报道,2023年其GMV目标是230亿美元。

拼多多出海虽然较晚,但TEMU高举高打,目前正在海外疯狂开卷。

据媒体报道,京东在海外的最新战略是,收缩电商,聚焦供应链基础设施。但相比其它电商同行,京东的国际化可以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在2017年年会上,刘强东一改过去豪情万丈、志在必得的演讲风格,他提醒在座的2000多名京东员工:“我们过去取得的所有成绩、所有的成功到了该归零的时候了,如果京东不改变,不重新认识自己,全面改造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好日子也就只有5到7年。”

未来12年,京东靠什么?刘强东发出了“最强音”:技术!技术!技术!

从那之后,刘强东似乎成了一个“技术”的布道者,在他的每次公开演讲中,“技术”几乎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实际行动中,刘强东有多重视技术?2013-2022年的十年里,京东共投入了930亿元研发费用。

具体来看,2013-2018年,京东每年的研发费用额同比增幅几乎都在50%以上;刘强东提出向技术转型后的2018年,京东的研发投入较2017年猛增82.6%,研发费用率也达到历史高点的2.6%。

图注:研发费用单位为“亿元”

不过,2019年-2022年,京东研发投入增速明显且持续放缓,从2019年的20.4%降至2020年的10.47%,最近两年的增幅已降至个位数。

过去两年,全球科技公司遭遇低谷,降本增效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行动。不过,科技公司们也纷纷表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降不能降研发。

相比较来看,同样是电商平台,京东过去两年的研发费用率低于阿里、拼多多和亚马逊。

投入不是目的,效果才是关键。当巨额资金被烧掉,技术多大程度上驱动了互联网公司的业务?

这其实很难有量化的数据。云业务可以看作是互联网公司对外呈现技术实力并将技术变现的重要载体。云业务均已经成长为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第二大收入支柱。

2016年4月,京东云正式对外开放公有云服务。它也曾被定位为电商、物流和金融科技之后京东的“第四驾马车”。

但过去6年,京东云兜兜转转,调整不断,贻误发展时机。Canalys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Q3,前四大云厂商(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云)在中国云计算市场占比80%,京东云与他们还有较大的差距。

2021年3月,京东宣布将京东云和AI京两项业务剥离转让给京东科技,合计转让价157亿元。自此,京东云和AI业务也不再并表到京东集团。

从京东物流到京东工业和京和东产发来看,京东在零售基础设施领域有独特的技术积淀和优势。但今天,京东依然是一家“强零售”的公司,它还需要继续用技术武装自己。

尤其是在ChatGPT横空出世,人类走到AI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跟上甚至引领技术潮流将决定一家公司的命运。

要重塑京东的刘强东,会在国际化和技术化方面放出什么大招呢?这很值得期待,这也是京东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标签: